红网时刻新闻7月13日湘西讯(通讯员 罗晶 黄宇纯 贺偲 皇少勇)近日,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“音舞之声”志愿服务团深入花垣县第三中学,开展以“非遗进校园”为主题的专项调研实践活动。团队聚焦苗鼓、苗戏、舞龙舞狮、竹唢呐等国家级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通过深度访谈传承人、实地调研教学情况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,系统考察非遗项目在校园的传承现状、发展路径、实际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,积极探索青年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与校园传承的有效模式。
志愿者学习苗鼓
志愿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。传承人详细介绍了苗鼓的悠久历史与祭祀渊源、苗戏的独特唱腔与表演程式、舞龙舞狮蕴含的吉祥寓意与文化象征,以及竹唢呐与湘西乡土生活的紧密联系。志愿者认真聆听、细致记录,深入挖掘这些非遗项目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,为后续调研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。
在深入了解非遗内涵的基础上,志愿者重点围绕“非遗进校园”的实施路径、实际成效与存在问题展开实地调研。志愿者通过观察课堂、与师生交流、查阅资料等形式,全面了解学校在非遗课程设置、师资配备、学生兴趣培养、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。
为更直观地理解非遗技艺的特点与传承价值,志愿者亲身参与了多项非遗技艺的实践学习。通过跟随传承人学习节奏步伐、模仿唱腔身段、练习协作配合、掌握演奏技巧等过程,志愿者切身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,也加深了对传承难点与价值的理解。
志愿者学习舞龙
调研过程中,志愿者还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,通过拍摄短视频、发布公众号推文等形式,生动记录调研过程与体验感悟,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校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展现给更广泛的受众,为非遗传播注入青春活力。
本次调研实践是青春智慧与非遗传承的一次深度对话。志愿者从深度访谈挖掘内涵,到实地调研剖析现状与问题,再到沉浸体验感受魅力,系统梳理了非遗在校园传承的脉络与挑战。他们以青年的视角、调研的严谨和传播的热情,不仅为非遗的校园活态传承提供了有价值的观察和建议,也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责任教育,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,有力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与青年成长成才的“双向赋能”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罗晶 黄宇纯 贺偲 皇少勇
编辑:杨姝